首页

广州凌薇女王

时间:2025-05-24 03:10:59 作者:全球首艘载货量破4.5万吨超大型海洋工程船顺利交付 浏览量:35700

  中新网杭州8月27日电(记者 王逸飞)27日,作为“浙江经济第一区”的杭州市余杭区举行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会上,当地与浙江大学共同建设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下称创新中心)成立并揭牌,目标打造机器人领域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等级创新高地。

  人形机器人是指外观和功能与人相似的智能机器人,比一般机器人具有更加复杂的结构、传感、驱动和控制系统,有的具有类人的感知、决策、行为和交互能力。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院长朱世强在会上介绍,创新中心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院长)负责制,愿景是“让机器人更好服务人类”。“我们以产品化、产业化作为科研业务的牵引,改变以单点技术来描绘产品的传统思路,转变为以真实产品目标来定义技术需求。”

会议现场。余杭区委宣传部 供图

  据了解,该中心目标在五年内建成一支由两院院士领军,总体规模200人以上的高水平机器人专业化研发队伍,研制不少于30款先进机器人产品,引育落地含领军企业在内的机器人企业不少于50家。

  中国机器人产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当前多地正布局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创新中心所处的余杭既是“浙江经济第一区”,又是该省的创新高地,其此番联合名校共建创新中心,也对外传递出在该领域有所作为的雄心。

  从先天条件看,当地位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科研、制造和人才资源集聚,拥有之江、良渚、湖畔、天目山四大省实验室以及杭州超重力场等重大科研平台,还入驻有浙江唯一的省级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和未来工厂推广应用中心。

  具体到机器人产业各领域,余杭集聚了一批技术过硬、知名度高的企业,基本覆盖整机制造、零部件、系统集成、行业应用等产业链上下游。

  “在机器人赛道上,我们将打造以人形机器人创新引领,涵盖工业、服务、特种机器人支撑发展,智能制造、文旅教娱、商贸物流、生活服务、医疗康养、城市建设与治理六大应用领域的‘1+3+6’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体系,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与产业高地。”该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地明确,力争到2027年实现机器人全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集聚机器人相关企业不少于300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突破50家,获首版次、首批次、首台(套)装备认定不少于20项,形成“2352”余杭机器人产业品牌矩阵。(完)

【编辑:李骏】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香港投资推广署:香港正形成体育产业生态圈 冀吸引更多企业落户

在聚焦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方面,重点从产业链协同创新、创新平台建设、新建研发实验线等方面予以支持。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每年遴选20个左右创新研发项目,省级予以奖励。

全国首个海上载人吊篮行业安全标准在广东阳江发布实施

值得注意的是,阿尔法T5是极狐面向当下主流纯电家用SUV市场推出的重磅产品,融入对新时代都市年轻家庭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对续航、补能、空间、安全、健康、品质等用户更关注的层面进行了深度满足,再融合小马智行L4级全无人驾驶的卓越技术和Robotaxi的运营优势,足以为用户带来舒适的无人驾驶体验。

5.5G商用部署启动 年内扩展至超300个城市

本届亚运会共设40个大项、61个分项、481个小项。9月24日是开幕式后首个比赛日,而马术比赛于26日开始,公主将献上她的首秀。

最高检、全国总工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就《充分发挥行政检察监督职能助力根治欠薪典型案例》答记者问

安徽省委书记梁言顺表示,安徽要敢于领跑、创先争优,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勤奋工作、放手干事、锐意进取、积极作为,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

(聚焦中国高质量发展)龙岩永定废弃矿区乡镇的绿色“蝶变”:“黑煤山”成“花果山”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主要国家科技竞争空前激烈。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这种创新突出了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更新迭代,以及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和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催生新的创新模式,营造开放创新生态,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相关资讯
修罗武神烟火里的尘埃

(一)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聚焦市场主体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最高检部署开展行政检察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活动,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涉市场主体行政检察监督案件2.5万余件,涉及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市场监管等领域,实质性化解涉经营主体相关行政争议4363件,听证3049件,开展类案监督1779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8.7亿余元,依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受到平等法律保护,形成安商惠企合力,入选2023年民营经济法治建设“十大护航行动”。最高检发布涉经营主体权益保护典型案例3批17件,生动诠释“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安徽省检察院与省政府联合开展促进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督察监督,助力提升政府公信力。河南省检察院与省高级法院、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印发会议纪要,全面贯彻行政处罚法“过罚相当”“首违不罚”等精神,明确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监管和法律适用相关问题,从统一执法司法标准层面,解决食用农产品经营者特别是小微市场主体因行政处罚引发的常见争议。吉林省检察院与省高级法院、省司法厅联合建立涉企败诉案件监督协作办法,重点推进涉企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为企业纾难解困。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浙江、江西等地检察机关聚焦涉企行政处罚中“多头执法”“重复处罚”“同案不同罚”“滥用自由裁量权”等问题,开展“加强市场监管领域行政检察监督”“涉企行政处罚首违不罚、轻微不罚行政检察监督”“涉企行政罚款领域行政检察监督”等活动,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上海、江苏、山东、湖南、陕西等地检察机关深入开展企业虚假登记、空壳公司清理等“小专项”活动,促进“放管服”改革后市场监督管理的及时跟进。河北省廊坊市检察院在办案中发现辖区内有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人员,未受到市场监管部门作出的从业禁止监管措施,开展“食品安全领域从业禁止监管”行政检察专项监督,推动全市建立食品安全领域行刑衔接机制,进一步规范市场主体准入。

热门资讯